正文|MedTrend医疗趋势
随着疫情的常态化,互联网医疗不得不滑向低谷。
美国互联网医疗的鼻祖Teladoc(远程医疗平台)与去年的历史高点相比,市值缩水近90%。
一直致力于在美国构建线上线下诊疗体系的亚马逊公司8月29日宣布,即将关闭远程护理服务Amazon Care。作为互联网巨头,亚马逊退出互联网医疗轨道,会影响资本和市场对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的信心。
丁当健康第二次IPO成功,于9月14日在港股上市。市值160亿港元,但截至9月22日收盘,股价已逐渐向发行价(12港元/股)看齐。
在丁当健康上市前上市的京东健康(市值1503亿港元)、阿里健康(市值510亿港元)、平安好医生(市值198亿港元)的股价较2020年12月31日分别下跌高达-50%、-83%和-81%。
*市值为9月22日收盘后。
资本高度肯定互联网医疗提升医疗效率的能力,但同时资本也有一个发自灵魂的疑问: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在哪里?怎样才能摆脱对“医药电商”的高度依赖?
01受困于盈利模式
互联网医疗诞生20多年,盈利模式还是个大问题。
京东健康:在“扭亏为盈”中半只脚
2022年上半年,京东健康总营收202亿元,同比增长+48.3%;期间盈利2.23亿元,去年同期亏损4.54亿元,扭亏为盈。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达12.1亿元,同比增长+82.0%。
京东健康解释称,主要原因是销售药品和保健品收入同比增长48.6%至175亿元。
但这种“扭亏为盈”是否稳定,还有待考证。
阿里健康:2021财年扭亏为盈,2022财年上半年亏损。
阿里健康发布的2021财年(财年范围为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年报显示,阿里健康全年收入155.2亿元,同比增长+61.7%。利润3.43亿元,调整后净利润6.3亿元,同比+198.5%。
但在2022财年上半年(2021财年为4月至9月),阿里健康公布上半年营收为93.57亿元,同比增长+30.7%,增速较2021财年上半年的+74.0%明显放缓。同时,2022财年上半年出现较大亏损,期间亏损约2.32亿元,而2021财年同期盈利约2.79亿元。
平安好医生:第八年亏损,2022年上半年亏损收窄。
平安医生2022年上半年总收入为28.3亿元,同比-25.9%。
净利润依然未能止住亏损,并以4.24亿元的亏损数据,将平安健康的连续亏损记录延续至第八年。虽然仍有大幅亏损,但较2021年上半年已收窄51.75%。
除了上述公司,2021年还有一大批互联网医疗健康公司高调冲击IPO,如微医、医联体、医脉传播、圈子中心科技等。但到了2022年,这个领域似乎逐渐从热闹中冷清。
对比这些公司的招股书,不难发现,其中大部分公司已经连续多年巨亏。即使有明星资本的保驾护航,优质商业模式的缺乏和盈利渠道的脆弱也引来了诸多质疑。
02 B2C不流行,B2B不占优势。
对于资深互联网医疗创业者童静来说,“互联网+医疗”和“医疗+互联网”是有本质区别的。
“互联网+医疗”诞生于互联网公司对医疗的跨界扩张。腾讯健康、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小荷健康都是目前的杰出代表,他们背后都有C端的基础——强大的母公司站在背后,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C端流量。
“这类企业拥有大量用户,以‘流量’的逻辑运营。它建立一个互联网医疗平台,目标是建立一个飞轮。”闫静说。
“飞轮效应”是由管理学家吉姆·科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首次提出的。通常用来形容科技企业的平台商业模式。总的思路是,一个公司内不同的业务板块是耦合赋能的,不同的业务板块就像不同的齿轮。刚开始的时候,操作和推动都非常困难,但是每一次旋转都为下一次旋转提供了势能。最终“飞轮”会越转越快,企业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飞轮效应”提出后,引导了一大批互联网公司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最典型的是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成立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当平台上开始聚集大量企业和买家时,开始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
把互联网的“飞轮”逻辑复制到医疗上是不可能的,至少在“医药电商”领域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是,目前只有“医药电商”。
互联网医疗的咨询量、检查量、购药量都在上升。然而,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使得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尝试向C端客户提供医疗服务价值并向C端客户收费时遇到困难。
一方面,由于互联网C端用户付费的根本逻辑在医疗行业失灵,无法形成用户付费的习惯,无法完善互联网医疗的付费体系,国家医保和商业保险在互联网上相对空白,患者自费比例大,而患者习惯医疗由国家安排,由社保和商业保险支付;我不习惯支付医疗费用。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无法触及核心的诊断业务,渗透率低;互联网红利已经见顶,C端流量获客成本太高;处方药网上销售频繁,容易触及灰色地带,招致处罚。
“医疗+互联网”主要是行业内实体(医院、药企、实业公司)发起的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医疗平台。目前各大医院提供的app和小程序都是“医疗+互联网”。这种模式的基础在实体医院。
“医疗+互联网”的尝试虽然起步晚于“互联网+医疗”,但后来居上。从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整体格局来看,公立互联网医院占全国互联网医院的70%左右,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一些医疗资源突出的三甲医院,都呈现了抢眼的运营数据。
童静说:“这是因为医疗和其他市场存在巨大差异。最核心的一点是,医院是市场上少有的卖家强于买家的服务机构。医疗也是付费者主导的B端市场,和C端主导的互联网从渠道到运营都有很大不同。”
以同时有2C和2B布局的腾讯为例。
腾讯2C以健康小程序为载体,链接10亿微信用户和3000多家医院、疫苗服务等机构,还尝试做腾讯医码(科普)、自营医药电商、自营互联网医疗(腾讯医生)等2C产品。
2B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其他技术能力,链接并赋能医院、城市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公共医疗保险和其他智能决策。
然而,据报道,腾讯的2C部门已经并入2B部门。这意味着,即便是拥有庞大C端用户的腾讯,在互联网医疗2C领域也没有发挥出优势。
这进一步说明,由于没有在C端控制市场,互联网医疗企业即使拥有巨大的C端流量,也很难真正形成营收或盈利。但如果按照B端的规则进入医疗领域,“互联网”的优势就不存在了。
B2C不普及,B2B不占优势,让互联网医疗企业进退两难。
03走出“医药电商”模式,靠B2B?
目前,“医药电商”仍是各大互联网医疗的营收核心。但受药品集中招标影响,药品毛利率大幅下降。在互联网医疗中,由于医院价格的下降,互联网医疗中药品的毛利率也在下降。未来只有规模非常大的头部互联网医疗公司才能靠卖药生存。
头永远只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未来该怎么走?
即使不占优势,对于未来,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还是在探索B2B。“尽可能挖掘B2B的潜力”是目前主流的探索方向。
①抢占医疗信息化近500亿赛道。
根据十五计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国家对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
根据沙利文的数据,2020年中国医疗信息化(供给侧)市场规模约为145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1.1%,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近500亿。
这也为互联网医疗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B2B机会——帮助医院实现医疗行为的信息化建设。
卫宁健康、创业惠康、东华医疗(东华软件子公司)、东软集团、万达信息等。是主要参与者,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公司也有参与。
其中,
卫宁健康,营收20多亿,排在第一梯队。
营收在10亿-20亿之间的创业惠康、东华医疗(东华软件旗下)、东软集团、万达信息属于第二梯队;
营收在10亿元左右的何任科技、思创医疗受益、北大医信、九元海印属于第三梯队。
前三梯队企业大多是拥有全面产品模块和解决方案的综合开发商。此外,还有专业的开发商,如专注于电子病历的嘉禾康美,专注于PACS的代家医药。
②推进智慧医疗,瞄准基层蓝海。
智慧医疗是另一种B2B模式,互联网医疗企业通过智慧医疗推动医疗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智能辅助诊断曾经是智能医疗非常热门的领域,主要应用领域是医学影像,其中猜想科技、UIH医疗、神瑞医疗都是代表。在肺辅助诊断的赛道上,三家公司都有两个三级证书。
当然,智慧医疗的应用并不止于此。汇美科技和讯飞医疗通过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帮助大中型医院的基层医生和年轻医生解决诊疗流程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此外,健康管理和院外诊疗后的慢病管理也是智慧医疗布局的重点。
③创新支付,解决支付问题。
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通过切入创新支付领域,为保险公司用户提供在线健康管理服务的增值模式。
如互联网医疗“三大上市公司”之一的平安好医生,依托母公司庞大的商业保险用户资源,通过自创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险+健康”模式(HMO模式),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美心、中心科技、思派等公司也通过各种方式探索创新支付。
(4)强化重疾专科。
重疾专科是很多大型互联网医疗公司瞄准的突破口。
京东健康2021年年报公告显示,继续加强重大疾病布局。报告期内,京东健康陆续成立了感染与肝病中心、脑营养中心、皮肤修复中心等九大专科中心。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健康的专科中心数量已达到27家,吸引了100多位专家和顶级医生。
从2021年初开始,平安健康开始梳理各类专科疾病和疑难杂症,以医生办公室为入口,为用户提供专科解决方案。“专病”模块已经在平安健康APP首页占据了重要位置,包括神经外科、肿瘤中心、罕见病,以及甲状腺、乳腺。
互联网医疗的重疾专科模式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线上为流量入口,链接医生和患者,为线下诊疗服务提供持续的患者分流。线下作为大病治疗的主要场景,也是线上平台引流。
⑤用户社区或最终落脚点
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的最终目标可能还是用户群体。也就是说,在细分领域,要精细瞄准疾病的用户特征,做好用户运营,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
任何商业模式的第一层是产品,第二层是平台,最高层是社群。互联网医疗的优势——情感营销和数据驱动运营非常重要,是用户传播、用户创造内容和活跃度的成败关键。
目前“用户社区”模式的主要代表企业有好大夫、丁香医生、知乎,进入者少,市场空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