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工作的劳动力
据海南省人民政府驻广州新闻办公室主任、广东省海南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协会秘书长谢才友介绍,与海南毗邻的广东省已成为海南外来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的首选地,也是海南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省份。近年来,广东、海南的外来务工人员保持在20万人左右,大部分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等珠三角经济带的城市,从事制造业、物流、餐饮等行业。
■本报记者李磊
早上8: 30,广东中山凯奥华泰电子有限公司的张元轩跟着人群去上班。吃完早饭,她走出食堂,在休息室穿上工作服,往杯子里倒满开水,走向20米耳机流水线,开始一天的工作。
张元轩是今年年初我省组织的招聘会上外出务工就业的贫困户之一。每年春节后,省人力资源开发局都会在全省各市县组织“春风行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招聘会。在今年的“春风行动”中,数百名贫困户加入了外出打工的大军。
“组织贫困户外出务工,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就业脱贫,更重要的是拓宽他们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省人力资源开发局负责人说。
近日,本报记者跟随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等部门赴广东,对赴广东务工的我省贫困户进行了回访。
A
月薪3000元
让她下定决心走出大山。
“春风行动”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
5月25日,是张元轩来到凯奥华泰电子有限公司的第72天。她刚刚适应了耳机装配线上的快速工作节奏。
这个23岁的黎族女孩住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宋庆乡雅达村。这是一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交通不便。20多年来,她很少接触山外的世界。
“要不是家里缺钱,谁会让一个女孩子一个人去省外打工?”张元轩说,今年3月,县就业局组织的“春风行动”到村里组织农民工报名时,她和母亲商量了很久,最后她下定决心报了名,是工厂定的月薪3000元。作为一个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笔钱对她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
报名后,经过白沙就业局的职业技能培训,张元轩收拾行李,来到了这家位于广东中山的电子公司。
张元轩的工作很简单。他坐在流水线上拿着镊子给耳机接收器安装共振线圈,然后交给下一个工人操作。这个简单的动作不超过3秒,动作一定要连贯,跟上传送带的速度。
“走出大山,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我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坐在流水线旁,张元轩一边不停地重复着手里的安装动作,一边说,以前,她在大山深处信息闭塞,总觉得没有渠道出去工作。春节过后,她被送到了家门口的招聘会,为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虽然只来了不到三个月,但张元轩已经认识了来自各个省份的工人,讨论的话题也从“老家的一些事”增加到了“如何多赚钱”。她还了解到更多的职业晋升渠道,渴望学习更多的技能,让家人摆脱贫困。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五指山市范阳镇布伦村的张。他也是今年“春风行动”招聘会上来到凯奥华泰电子有限公司工作的贫困户。
“我只有初中学历。一直觉得自己没啥本事。出去工作一定很难。我挣不了多少钱。我就呆在家里。”张雅的小说,但这次通过“春风行动”的招募,他迈出了走出大山的第一步。
然而,当他刚到广东时,由于环境不适应,张甚至有过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家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这个29岁的男人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我看到在我之前来这里的老乡,学历大多不高,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很多人都被提拔到了管理岗位。为什么我不能?”
现在,张已经放弃了刚来广东时“赚点钱就走”的想法。他积极参加工厂组织的技能培训班,希望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B
经过9年的努力,他从一名生产线工人成为了一名企业经理。
“现在的想法已经不是如何脱贫,而是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东莞市汤种镇,有2000多家电子和机械零部件加工企业。贝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汤种镇东侧的高架桥下,是一家生产机械和车辆橡胶零件的企业。数百平方米的车间里,十多台大口径工业风机嗡嗡作响,铸胶炉散发出的温度让车间的室温比外面高很多。
吴,一个来自定安的年轻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9年。2008年,家境贫寒的吴通过“春风行动”来到珠三角。9年的努力,他不仅让家里脱贫,还走上了企业管理的岗位。
2008年,吴从最初的普工做起——站在生产线上,用高压气枪迅速将刚凝固的橡胶部分从模板上去除,然后迅速将模板放回机器进行二次浇注生产。
第一次走进车间,吴就闻到了家乡熟悉的橡胶味。与来自北方的农民工相比,他更能适应车间里的高温环境。“和海南的温度差不多,别人闻不惯这种味道,但我从小就很熟悉这种味道。”
"在这里,技术的提高意味着工资的增加."吴渴望提高自己的技术。铸造橡胶件时如何避免毛刺?如何准确的将模板放入机器,及时进行下一次浇筑?这些问题都是吴下班后经常问师傅的问题。
不怕吃苦,肯请教,厂里的老师傅特别照顾这个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海南小伙。随着技能的提高,2010年,吴告别流水线一线操作,成为品控部的检验员,对车间其他工人的产品进行技术把关。
吴定期把工资寄回家,帮助家里摆脱了贫困,他在定安的老家也盖了新房。在他的带动下,妻子也来到东莞一家服装店当售货员。
2012年,吴当上了厂检部经理,月入过万。他还在东莞买了房和车。
一个月前,在服装店工作的老婆看中了一个铺面,商量租下来开服装店。吴非常支持的这个想法。他说,现在的想法已经不是当年如何脱贫,而是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
C
“脱贫只是第一步”
越来越多来自海南的农民工通过就业提高了技能,改变了命运。
“出去打工不只是为了赚钱。脱贫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这些年来,越来越多来自海南的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广东中山凯奥华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士华在接受采访时说。
老家在文昌市的付世华是一个从贫苦家庭走出来的企业家。他也成为我省很多刚来珠三角打工的贫困户的榜样。
1988年,付世华来到珠海做流水线工人,如今已有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并担任珠海海南商会会长。
“如果当年没有这个去广东的决心,我绝对不会有今天的这个事业。”在自己的企业里,付世华经常用自己的例子教育员工。在他看来,有些家境不好的年轻人,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但总要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
“对于我省的贫困劳动力,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搭建一座走出去的桥梁。”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副局长周说。
今年春节前,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筛选出21.2万名有就业意向和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据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统计,截至去年12月,我省已通过就业转移贫困劳动力24559人。今年2月8日至3月7日,省人力资源开发厅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春风行动”招聘会。在此期间,全省各市县举办了40场招聘会,最终有6903人达成就业意向,其中贫困劳动力1189人。
其中,昌江黎族自治县作为生态保护县,由于当地企业较少,无法通过就近搬迁来满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因此,省外就业成为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今年3月,长江一次性组织300名贫困人口到珠三角企业就业。“澄迈安防”在广东享有盛誉。澄迈县就业局发挥农民工服务站和服务协会的桥梁作用,向广东输出了568名农村劳动力。
“外出打工的贫困人口每年都在增加。很多农民工的观念已经从单纯的‘打工赚点钱’转变为通过打工提高劳动技能,改变未来。”周说,随着自己眼界的开拓,他们更渴望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D
琼岳省
搭建就业的桥梁
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让贫困劳动力更新就业观念,取得更大的成功。
搭建桥梁只是“走出去”的第一步。周说:“下一步,我省将通过进一步的技能培训,使当地富余贫困劳动力掌握更高层次的就业技能,带动更多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脱贫。”
我省还将通过委托劳务派遣单位经营、广东省海南商会和联谊会组织用工企业来邛崃、招徕邛崃企业家回邛崃等方式,建立劳务输出供需对接机制。
周说,鉴于广东是海南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的首选地,去年12月,我省充分发挥广东省海南务工人员服务协会、广东省海南商会、广东省海南联谊会等机构的作用,省人力资源开发局与广东省海南务工人员服务协会签订琼粤劳务输出框架协议,建立劳务输出长效机制。
根据协议,广东省海南省工人服务协会初步为我省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数万个就业岗位。我省就业部门根据就业需求对贫困劳动力进行筛选分类,并与广东省就业部门联合,共同做好赴广东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的岗前培训工作,提高输出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据海南省人民政府驻穗办事处主任余介绍,两省建立农民工长效合作机制后,广东省各海南商会等机构提供岗位,还为在琼农民工提供权益维护、法律咨询、职业培训等配套服务。同时,他们组织企业培训和夜校学习,确保贫困劳动力工作后能够更新就业观念,自主学习新技能。
“近年来,海南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据一些广东企业统计,虽然部分农民工在劳动技能、文化程度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但大部分人来到珠三角后都会安心留下来。”余说,这些农民工通过不断提高劳动技能,从单纯的出卖劳动力转变为依靠技术在当地长期吃饭和工作。他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在国外事业成功后回到家乡创业,带动家乡更多的人就业。
(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