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知道我的家乡费县,大多是听沂蒙山小调,但凡是去过临沂费县的人都说我的家乡好。好在很多人的印象还是局限在歌里的描述。我的家乡好,但远不止这些。
就在前几天,我特意回了一趟老家,看了看家乡的山山水水,看了看家乡的新农村,走访了老乡的家里,给大家讲讲费县的新变化。
19个自然村落相连,打造浪漫休闲区。
曲径通幽的石板路,随处可见树木的幽深街巷,还有石墙的原生态老房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映入眼帘,眼前的这一片山水和村落,是费县徐家崖的一幅田园风光。
73岁的景山村村主任李长友把我拉到村委会东侧的小广场,向我介绍村里的变化。
今年3月以来,费城街道办事处依托徐家崖景区“山、水、石、林”等自然资源优势,利用财政奖补,探讨“乡村连片治理”项目,将附近19个自然村打造成“美丽乡村风情休闲区”。
然而,在半年的时间里,每个村庄曾经随处可见的柴堆、石山和垃圾堆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风韵浓厚、错落有致的干净村落,以及街道两旁绿树红花、干净的石板路、柏油路...
正如费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农工办主任田俊发所说,“美丽乡村重在环境整治,重在乡风民俗。我们当初考虑建设美丽乡村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改变千村一面,努力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美丽乡村是干净的村庄和乡村习俗的结合。”
如何保留这些村落的原始风貌?费县的建设理念是“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结合各村的地形地貌、人文资源和民间古建筑,对各村进行个性化、特色化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地保护石屋、石墙、石坝、石路、石磨和古树、古井、唐王,力求展现山的特色,体现水的灵气,保证各村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费城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告诉我,乡村休闲区的每个村庄的建设都采用了“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无论是如何建造石墙,还是选择绿色品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处改变都是基于保护原有的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
环境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
仔细走访各个村落,发现每个村落都成了一个景点,山、水、石、林、屋融为一体,比如小南峪村,借助原有的石屋、围墙等自然风貌,稍加修缮、雕琢。再比如温良河和徐家崖水库沿岸的北师岗村。借助“水”的灵性和“竹海”与荷塘的结合,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江南情调的小村庄...
更有意思的是,王家寨子村在村里新建休闲广场时,几户农民的酒窖与整体环境并不协调。为了弥补不足,村里精心做了一个水泥窖盖,上面写着“十二生肖”和“棋子”,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移开盖子就是储存食物的地窖。
“我没想到我们村会变成这样。现在出门连垃圾都扔不了。这么好的场面谁愿意剧透?”61岁的荆山村村民邢昭贵说,不仅其他村的亲戚羡慕自己,就连在外地当兵的儿子回家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新成立的公婆认为这里的风水不错。
的确如邢昭贵的感叹,站在徐家崖美丽的田园风情休闲区,放眼望去,有石墙老屋,有白墙青砖红瓦的竹林,有绿竹藕湿地,有亭台楼阁,有藤廊...生活在这样一个错落有致、天衣无缝、美轮美奂的小山村,谁能不说我的家乡好。
老村主任邢昭贵告诉我,不仅村里的环境改善了,就连村民的生活习惯也相应改变了。“村里实现了环卫一体化,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柏油路。出门前,到处都是垃圾。现在不仅看不见了,村民们也把家里收拾干净了……”
为此,很多村民都放弃了移居城市的想法。72岁的李诗缘来自北市岗村,他有两个儿子在城里工作定居。兄弟俩多次和父母商量,让他们搬到城里一起生活。老两口原本打算今年中秋节搬去儿子家,但村里实现“连片乡村治理”后,态度坚决地拒绝了儿子的好意。
有了代理人,人们就不能离开村子。
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迷人的乡村环境,村民们的生活充满了风味,但我家乡父老乡亲的生活不止这些。
离小广场不远,景山村委会旁边,28岁的经纪人陈红璋正骑着电动车和村民们聊天。要说这个代理人是什么角色,其实就是安飞县选派的220名村级便民服务专职代理人,在全省率先设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代理人。
代理商在村里做什么?指着荆山村便民服务站的一块便民服务内容板,陈红璋介绍了自己的工作:“比如低保申请、养老保险、新农合报销、大病救助申请、用地规划申请、征地或房产证办理等...都是老百姓跟政府打交道的事情,连复印身份证、收发邮件包裹之类的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是代理人处理的。”
在财政奖补的帮助下,徐家崖19个村被改造成了“美丽乡村风貌区”,村级便民服务专职代理制度从“人来回跑,事办不了”变成了“人说话办事不能出村”,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而这些都是费县“3+4”治理保障制度带来的。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只有构建民生保障和农村发展稳定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切身利益问题。我们推出这个‘3+4’制度,就是为了转变观念,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子,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费县县委书记程守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