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个城市生活的起点。一个城市的地名不是凭空发明出来的,而是有一定的依据可寻的,要么来自山川地理水文特征,要么来自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要么来自当时特殊的心理预期。
位于沈水以北,有“沈阳”,位于小辽水以北,有“辽阳”;两峰相连,形似马鞍,有“鞍山”;因地处检查站主干道,有“锦州”、“铁岭”、“营口”等称号;因为土特产丰富,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富足起来,于是就有了一个物产丰富、人丁兴旺的新“阜新”...
只有认路,才能知道回家的路。
沈阳经历了十次更名。
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阳。
沈阳是一座有7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它的名称经历了10次变更,包括后城、玄土、乐教、沈州、沈阳路、沈阳中卫、盛京、奉天、承德、沈阳。“沈阳”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是在700多年前。
后城和宣土是沈阳作为一座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起点。公元前300年,燕国将军秦凯在此建侯城。三国时期,公孙度设宣土郡,沈阳为治所。
沈阳南部的磨子山公园现在是市民娱乐休闲的网上名人景区。辽塔地宫的一个滑石石棺曾在此出土,上面刻有“大契丹国深州辽东南卓望山上建有清净塔”的字样,证明辽代这里的称谓是“沈周”,与“沈阳”的称谓一致。
1296年,元成宗设沈阳道,因位于“神水”(今浑河)以北(古人以山南为太阳)而得名。这是历史文献中第一次出现“沈阳”二字。
明代沈阳中卫的设立,延续了“沈阳”二字。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皇太极大规模建城扩建沈阳。1634年,改沈阳为“尽快盛京”,简称盛京。清军入关后,1657年在沈阳设立“奉天府”,意为“奉天交通”。从此,沈阳又被称为“奉天”。1929年,奉天市改名为沈阳市。
现在沈阳有沈周路、沈阳路等街道,是古代沈阳历史的缩影。
在大连,关于“钱包”或“达里尼”有不同的说法
大连的称谓有很多变化。秦汉时期,大石县作为古代贸易口岸建立。魏晋时称为三山,唐代称为三山铺。它以今天大连湾外的三山岛命名。明清时称为三山海口、青泥洼口。
关于“大连”这个名字是如何得来的,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奏折中有“大连湾”的称谓,这在官方文献中的记载更早。换句话说,大连起源于大连湾。
有学者认为,“大连”最早出现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500年,是一个“外销转内销”的名称。由于大连湾口外有两个小岛,形状与前后有肩的“钱包”相似,当地居民称其岛为“钱包岛”,岛北海域大连湾为“钱包湾”。当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根据当地地名绘制地图时,写的是谐音“大连”。这些地图被翻译成中文后,还按照英文发音翻译成了“大连”一词。
更通俗的说法是“大连”来自俄语音译。1899年8月,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将大连命名为“达里尼”,意为“遥远的城市”。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开始统治大连。1905年2月11日,达里尼改名为大连。
鞍山,因马鞍形的群山而得名。
依山傍水是人类繁衍的规律之一。于是辽宁这座城市就有了依山而建的钢铁之都“鞍山”。
鞍山是以城市南部两座相连的马鞍形山命名的。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以这两个山区为基地,修建“鞍山驿”,鞍山被正式载入史册。据《辽东志》记载:“鞍山驿,辽阳城西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设,中后卫都督。”鞍山邮政是辽阳第一驿站,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两座相连的山脉,即东鞍山和西鞍山,在东西方向相对,刘阳河从中间流过。安山驿站就设在两山脚下刘阳东岸的平台上。这里地势险要,又是天然关隘,所以历代都在此设立军事要塞。
抚顺,明朝初年设万户。
7000多年前,抚顺就有先民在此居住并发现了煤炭。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原政权和当地少数民族争夺的主战场。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设立富顺千宅,呼吁女真部落臣服。“抚顺”意为“助隋边疆,导夷”。
本溪,世界上最小的湖
本溪的源头是本溪湖。当地人常说“先有本溪湖,后有本溪城。”本溪湖是位于沃云山西麓悬崖脚下的一个小湖。其形状外宽内窄,极似犀牛角制成的酒杯,故称“杯犀湖”,谐音“本溪湖”。本溪湖只有15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湖。
在辽宁行政区划版图上,本溪辖区的形状就像一个哑铃。在历史长河中,建本溪城的历史并不长。最早的行政建制建立于1906年,清政府设本溪县。1939年,日伪建立本溪湖市。新中国成立后,命名为本溪市。
丹东,红色东方的城市。
丹东最早有记载的地名是辽东郡。公元前300年,燕昭王建立辽东郡,以凤城为辖地。丹东市界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县名是“武祠县”,于公元前128年建立,具有屯兵、加强防御的功能。唐代在此设置“安东都护府”,为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意为稳固东部边境。一直用“安东”。196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安东更名为丹东,意为红色东方城市。
锦州,其名最早出现在辽代。
《说文解字》对“州”的解释是“水中可居”,后来演变为古代的行政区划。相传禹治水后,被划为九州。
锦州地名最早出现在辽代。其名称的由来,一说是意为“锦绣之州”,辽朝始祖卢野阿保机“以汉囚建金州”。另一种观点与地理位置有关,因为它发源于小凌河。据《奉天通志》“孝陵河,辽代称孝陵河。金和的“灵”是“灵”,发源于热河省凌源县,在县西北三十里处,东南过北宁铁路,绕城西南、东,因迂回而称金川,县名亦取于此。”
锦州解放后,1949年1月,锦州被定为新成立的辽西省省会。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锦州成为省辖市,直至今日。
营口,“口”字出自三国时期。
营口三国时叫辽口,晋代叫李磨口,明代叫粮坊口,清代叫五沟营。清同治五年(1866年)正式定名为营口。
在这些古老的称谓中,“五沟营”这个名字至今仍能保留一些遗迹,“五沟营”四个字镌刻在当地一块历经千年风雨的巨石上。
营口,位于辽河口,是退海之地。这里形成陆地后,留下了许多潮汐冲沟。涨潮时,河水将潮汐冲沟淹没在水中,意为“无冲沟”。
另一种说法是:清初,清廷颁布《辽东垦荒条例》,要求关内移民在辽东垦荒,鲁冀农民和邓州、荣成、天津夏海等地的渔民纷纷来此定居。他们在辽河南岸的潮溪附近(辽河北岸也有少数)修建窝棚和茅草屋或土坯房。这些窝棚和茅草房、土坯房,从远处看就像一排排营房,所以人们称之为“无沟营”。
1866年后,清政府在官方文件中将“五沟营港”称为“营口”,故名营口。
阜新,“物富而人新”的意思
阜新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原始文明。早在7600年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2000多年前这里就有城堡建筑。辽金时期,阜新城市建设发展迅速,辽朝允许私人建立“头下军国”,即契丹贵族的私人领地,于是阜新出现了成、夷、回、浩、魏、顺、隋等国。从此,成州、益州由私堡转变为县所辖的行政组织,成为府县所在地,这是阜新地区设置行政府县的开始。
直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在此设阜新县,意为“物富民新”,实现了县旗并存,蒙汉分治的制度。阜新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辽阳和襄平用了700年。
“辽阳”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据《汉书·地理志》“大良水(太子河)向西南流至辽阳,入辽(指辽河),称辽阳。”
辽阳古称襄平,后为辽东、辽阳。燕昭王(公元前335年-公元前279年)在辽东设五郡,定都襄平。这是东北最早有明确行政体制、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城市。
东晋末年,中国北方高句丽部落崛起。公元404年,高句丽根据辽东之地,改襄平城为辽东城。“湘平”这一名称在使用了约700年后被废止。
时至今日,辽阳不少文化学者仍喜欢用“香平”来命名自己的社会账户,如“香平居士”。辽阳有个小区叫香平小区,有个楼盘叫“香平兰庭”。
铁岭与铁无关,与银有关。
铁岭在成为铁岭之前,也被称为银州、福州、新兴。鄞州是辽代建立的军事机构。据辽史记载:“鄞州原是渤海富国,太祖改名为鄞州。”这个记录向我们展示了铁岭最初的两个名字,银州和福州。史家考察,福州的边界不在辽宁,而在黑龙江,而鄞州应该是辽代黑龙江流域福州改名,南迁辽宁而得的名称。
到了金朝,废弃的银州变成了新的银州。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建立铁岭卫,就像天津是天津卫,沈阳是沈阳卫,都是明朝的军事组织名称。清康熙三年(1664年),废除铁岭卫,设立铁岭县。“铁岭”的名称延续至今。
朝阳,一个市名前有一个县名。
朝阳的历史名称有油城、柳城、龙城、黄龙、三塔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此设朝阳县,故名。在“朝阳”作为县名之前,当地人已经普遍用“朝阳”二字来命名当地的窑洞、寺庙和村落。
盘锦,因芦苇场而得名。
盘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房县”。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在盘锦设房县,是辽东郡所辖十八县之一,也是盘锦最早的历史记载。到了明朝,在明朝的地图上,盘锦大部分地区归广宁管辖,驿马坊、吕洋、盘社、高平、沙岭都是当时重要的驿站。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国设盘山堂,1913年设盘山县。
“盘锦”一词最早出现于1950年。盘锦的特产是芦苇。1950年,国家在当时的盘山县和进贤县交界处建了一片苇田,从盘山县和进贤县各取一字,合成盘锦苇田。这个名字是1984年盘锦成立时用的。
葫芦岛,宝葫芦的美丽传说。
葫芦岛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这里就是“红山文化区”。它三面环海,一面与陆地相接。形似葫芦,故名葫芦岛。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是由宝葫芦变来的,所以人们称葫芦岛为宝岛。
葫芦岛最早的历史记载始于《全辽志》,其中“宁远”项下有关于葫芦岛、觉华岛、桃花岛的记载。此外,明第三年(1623年)出版的文献,如《东方报关札记》、《建国大纲》等,都提到葫芦岛的名字,有的称之为“葫芦岛”,有的称之为“破帮”或“破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此设晋禧堂,葫芦岛归晋禧堂管辖。1956年10月,葫芦岛市批准成立,辖金溪区、马张坊区、杨杖子区。几经行政区划变动,直到1994年9月20日,锦西市更名为葫芦岛市。同时,葫芦岛区更名为龙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