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产加快推进,绿色消费方兴未艾,低碳节能蔚然成风,生态环保融入日常生活...近年来,人们牢固树立和践行了山清水秀是无价之宝的理念,绿色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河、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管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进减碳减排、绿色增长,促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你看,在吉林抚松,秸秆禁烧,农药减量,农田土壤碳汇功能更好发挥;在浙江仙居,淘汰落后产能,引入低碳产业,产业园能耗大幅降低,产值却大幅提升。在青海兴海,清洁取暖的推广让家家户户的室内温度更高了,环境更干净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各地纷纷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吉林抚松
农药减量“秸秆变肉”
初冬,记者走进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抽水镇涌泉村。山坡上,玉米秆比人还高,饱满翠绿的玉米棒子挂在上面。村民景贵利哥正在地里忙碌。“嘿,这是山区,气温低。现在是11月,今年秋收才刚刚开始。”
“春耕农药用量减少,秋天收获的秸秆更有用。”48岁的荆大哥用“一少一多”概括了他近年来感受到的农业变化。
机械轰鸣,玉米秆被“吸”进了农机。玉米收割后,剩下的秸秆立即被绞成灰色粉末,撒回地里。近年来,抚松县农技人员经常到田间地头宣传秸秆还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一到秋收,村里的高音喇叭总在播‘不要烧秸秆’,等会儿可能就能听到了。”听了很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景哥开始尝试秸秆还田。“你别说,真好。以前烧秸秆不仅是埋,还怕火。现在不仅心里放心,地也比以前肥了。”
2021年以来,抚松县开展全球禁烧秸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助力乡村振兴和黑土地保护。2021年,抚松县粮食播种面积22.61万亩,秸秆产量8.99万吨。全县秸秆利用以饲料为主,化肥和农民自用为辅。其中饲料利用、肥料利用和其他能源利用合计近8.6万吨。
与平原地区不同的是,在涌泉村,很多半坡田并不适合大型农机。需要人工收割的地块剩下的秸秆怎么办?“只要你愿意让它完整,这根稻草现在正在被抓住。”景哥介绍,每年秋天,都有不少农民主动到田间地头联系回收秸秆。“别担心,会有人打包运输的。这叫‘稻草变肉’。”
探索秸秆利用的新途径是禁止秸秆焚烧的必由之路。2020年10月16日,吉林省“秸秆还肉”工程实施方案出台,鼓励秸秆加工成牲畜饲料,实施全株玉米青贮补贴、肉牛场加工机械补贴等扶持政策。
“现在,村里的空气越来越好,日子也越来越舒服了。”戴上手套,掰玉米,割秸秆,景哥的手已经做得很好了,嘴里跟记者这么感慨。
禁烧秸秆,善用秸秆,既能减少碳排放,助力蓝天保卫战,又能充分发挥农田土壤的碳汇功能。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人工种草等措施,提高农田有机质含量,从而增加吸收温室气体和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2021年,吉林省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2875万亩,居全国首位。
景哥告诉记者,春天可以看到技术人员在田间帮忙检查秸秆肥料的效果,然后推荐合适的农药,提醒他们正确使用。“药费省了,但产量还多。”
近年来,抚松县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双减半”行动。到2021年初,该县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分别减少4891吨和125.8吨,降幅均超过50%。抚松县是吉林省加快减碳的一个缩影。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减碳增汇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列入其中。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粗放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农业碳排放。吉林在发展高品质食品的同时,走上了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今年,景哥有了新工作,为村集体在森林里养鸡。抚松县累计节约木材8500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5.76%。守住密林,从中寻求更多的发展可能。“鸡不仅吃虫子,还挖地松土,给粪林施肥。一只四五斤重的鸡能卖80多元。”
浙江仙居
“碳减排革命”和“绿色蝴蝶变化”
一座半拱形彩虹立交桥横跨街道,将生态园与文化长廊连接起来。早上,老人们在这里晨练,晚上,附近的居民也愿意在这里散步。周末,这里变成了亲子乐园...这个和谐的景观位于浙江台州仙居经济开发区医疗器械小镇。
“小镇改造后,这里生态好了,风景美了,生活更舒适了。”每天傍晚,白塔镇古言村的村民郭晓敏都会带着家人来这里散步。"我从来没有想到医学公园能像花园一样美丽."
仙居县,顾名思义,是一个生态县,历史文化悠久,生态资源丰富。早些年,为了发展经济,该县设立了经济开发区。然而,开发区所辖的医药园区地下水一度污染严重,登上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的“问题清单”。
“前几年对开发区的企业有很多抱怨。”泰州市生态环境局仙居分局环境影响评价与综合规划管理科科长张哲坦言,当地的医疗产业带来了高产值,但也产生了废水废气;铸造企业不仅产生煤渣、粉尘、噪音,而且无法摆脱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值的“标签”,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
仙居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如果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是什么?“开发区可用空间有限,盘活现有资源、淘汰落后产能成为有效手段之一。”仙居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说,“我们开始从低碳经济中受益,并大力引进医疗器械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仙居医疗机械小镇是在原有医疗园区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医疗器械小镇定位为绿色低碳园区,逐步关停现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引进低碳医疗器械企业,推进腾笼换鸟。目前已淘汰落后企业7家,引进医疗器械企业51家。”张举例说,在此之前,镇上一家铸造企业,平均每亩地税收4.4万元,但年能耗相当于208.98吨标准煤,万元产值消耗0.201吨标准煤;招商引资后,新引进的医疗器械企业平均每亩税收102.7万元,是代工企业的23倍,但其万元产值仅消耗0.019吨标准煤, 不到铸造企业的1/10。
通过开发使用绿色电力,完善绿色能源使用体系,园区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大幅提升。园区推进太阳能路灯和绿色充电桩建设,建设分布式屋顶光伏面积约4万平方米,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44吨。园区大力推进循环化改造,打造绿色低碳工厂两个,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引导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构建低碳发展新格局。
仙居医疗机械小镇采取多项措施,从高污染、低能耗的产业向绿色低碳、高附加值的医疗机械产业转型。如今,园区环境显著改善,经济高速增长。2022年1-9月,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1.59%。
不仅如此,园区内多家医疗企业也在这场“减碳革命”中实现了“绿蝶蜕变”。走进浙江仙居叶君药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在两名工作人员的远程控制下,物料转移、设备清洗等工作环节顺利完成。据了解,这些工作原本需要200名工人才能完成。
在公司副总经理王孟强看来,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医药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进行绿色转型升级。得益于县里的好政策,企业全面启动了甾体药物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目前已新建污水处理系统、再生式焚烧废气处理系统等减碳配套设施,有效实现了减排减碳和绿色转型。
“我们将继续探索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低碳、零碳化发展模式,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展示仙居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仙居县委常委杨汉成说。
青海星海
“清洁供暖”的生态示范
初冬的温泉村天寒地冻,但长水村的党员活动室里却热闹非凡,大家正在集体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老党员蔡杰说:“过去冬天党员活动室靠牛粪、树枝、煤取暖,烟雾弥漫,空气污染严重,室内温度不高。现在石墨烯地暖代替煤炉,温度上去了。房间也干净了,开会学习条件好了很多,真正体现了二十大报告中绿色低碳的要求。”
温泉乡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兴海县平均海拔4300米,平均无霜期只有38天,年平均气温2摄氏度。气候特点是四季不明,冬长无夏,采暖期一年10个月左右。像党员里的活动室,长水村,全县大部分村的党员里的活动室,一年需要在煤炉取暖的状态下使用7到9个月。开启清洁取暖模式,不仅能有效减少碳排放,还能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清洁取暖’是民生工程,也是生态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工作生活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兴海县生态保护的快速发展。”温泉乡党委书记拉桑加说。据悉,截至目前,全县35个村级党员活动室使用石墨烯取暖。
除了党员活动室,学校和医院的取暖措施也有了变化。
王说:“为实施绿色减碳,全县正在开展温泉乡、龙藏乡、中铁乡、曲石庵镇、河卡镇等供热设施建设。建成后不仅具有清洁供热示范意义,还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据兴海县发改部门测算,与燃煤供热相比,清洁供热每年可节约采暖费20%至30%,节约标准煤4273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8380吨、碳尘排放32300吨、二氧化硫排放3540吨。“我们的清洁供热项目顶住了采暖费上涨的压力,保持了供热价格不变,最大限度地惠民利民,惠及7.6万人,社会效益突出。”王对说道。
如何引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理念?兴海县全力以赴,不断加强县集中供热站、河卡镇集中供热站等全县重点大气污染企业的日常监管,建立了包括检测目标、类型、企业名称、检测项目、检测因子等内容的“一厂一档”检测清单,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监督性监测,确保所有排污企业达标排放。目前,已有7台不达标的燃煤小锅炉被拆除改造。
同时,兴海县开展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深度净化工程和医疗废物储存冷库建设工程,对县城和河卡镇污水处理厂水质进行监测,规范设置各类标志和隔离设施,减少水污染。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重点企业名单,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积极报告排放情况,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止土壤污染事件发生。
兴海县副县长桑杰表示,下一步,兴海县将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坚持“生态、有机、绿色”的发展方向,积极创建国家“碧水青山是无价资产”实践创新基地。“科学发展水电、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用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兴海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记者刘叶子一清窦王渔洋梅)